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,主张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教学态度,强调“学”与“思”的重要性,总结出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等有效的学习方法。
他认为,学习时,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、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;其次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,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;同时,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。有学无思,只可记得许多没有头绪条理的物事,算不得知识。有思无学,便没有思的材料,只是胡思乱想,也算不得知识。
在著述方面,孔子也有诸多建树,他整理了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删定《礼经》《乐经》,为《周易》作序,还编修了鲁国史官所记的《春秋》,使其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……
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,其中著名贤人者七十二。现存的《论语》一书,便记载了他和这些弟子的对话问答,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史料。
自西汉以后,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,影响深远。他在世时已被世人认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,赞誉其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千古圣人”,后世又尊称其为“至圣”——圣人之中的圣人、万世师表。